改革开放40年来,皖西山乡农村,经历40年天翻地覆的变化,生机盎然;农民在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里,满怀欣喜,致富奔小康。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老区、吹入深山,如今,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已深入人心,农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素质和社会权益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在农业农村改革中,我市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崛起阡陌间,一大批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颖而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金寨县桃岭乡地处金寨县西南,山场面积大、水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少,交通不便,群众致富路子不宽广。“我是土生土长的桃岭乡农民,看着群众致富无门,急在心里。2007年,我们成立了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也是金寨县最早成立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想着乘着改革的东风,让咱山里人也能享受到发展成果。”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金寨县桃岭村高湾村,在青郁的悬剑山脚下,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先志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后,带领社员实施开荒保林,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种养结合,产旅互助多项产业同步发展的万亩良种茶园示范基地,走出传统农业,建设生态农业,走进智慧农业,为本地贫困人口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和创业环境。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市、县区政府根据合作社发展情况,逐年增加专项财政资金,各级农业部门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涉农部门在项目安排上,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2015年起,市、县区财政将发展经费列入预算,市本级安排300万元,并根据发展情况逐年增加财政预算。
同时,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如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市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特色产业带或产业群形成的生力军。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积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紧密地对接,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而且为入社农民在盈余分配、二次返利等方面直接增加了经济收入。
“现在我们合作社里一批社员成了本地小有名气的‘大户’,‘大户’们的茶园不但每年都能给社员带来可观的收入,还带动了周边群众走上了致富路,共享发展带来的成效。”陈先志向记者介绍道,金寨县四季春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9名村民加入合作社,在140亩荒山上开始了茶叶种植品种改良的实验。2009年7月,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建设综合办公楼、基地服务中心,购置茶叶加工流水线设备、产品保鲜库、远红外线包装,建立了电子商务营销网络……合作社成立以来,主要生产、加工、销售以及研发茶叶新产品“沐芽”品牌茶,按照“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步骤,充分利用本地山区丰富的野生茶资源优势和大别山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合作社示范基地为模式,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培训,快速转变了山区农民创新、创意的意识,全面发展高质、高效的特色农业,变了过去茶农一季采茶、一季收入的弱效农业,实现了四季采茶、四季收入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沐芽”品牌茶得到了消费者的赞誉,沐芽注册了商标、QS认证和有机产品认证并荣获中国安徽十大创新品牌名茶,合作社被评为全省先进示范社、全国首家先进示范社等荣誉。
同时,合作社充分发挥“双培双带”作用,邀请县农委技术专家到茶叶基地开展现场培训,组织社员开展外出学习,引导大家学技术、学技能,每年举办茶叶种植培训班15期,培训人次2000余人次,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曾经只有9名社员、140亩山场的合作社如今已经有了1000余名社员,6630亩茶园。过去的荒山变成了茶园,穷窝变成了金山。陈先志先后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省第九、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据了解,2017年,四季春茶叶种植合作社基地日高峰用工1700多人,从事茶产业、光伏产业用工1.9万次,当地农民返乡增长15%,农副产品增长30%,就业率增长65%,农民收入增长40%,通过基地带动9户产业大户。2018年,合作社实施提质增效、茶山花海、特色农庄三大工程和鲜叶采摘、茶园管理等,上半年用工1.1万次。社员平均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23%。
"过去我们是求生存,发展了这么多年,如今我们也希望合作社的老成员、困难户们能多享受好日子。"陈先志告诉记者,"过去一片荒山,现在万亩茶园,未来幸福万年。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合作社的作用以及全体社员的主观能动性,由输血变造血,走出去、引进来,种养结合、产旅一体,用更透明的管理,更有效的治理,更接地气的方式,创造更优美的环境,拉动人气、形成合力、产生动力,带动金寨西部山区农民经济快速发展,让大家一同迈入幸福生活。"陈先志信心满怀。
40年改革浪潮激荡,40年青山绿水成就金山银山。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478家,全市拥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79家、460家,拥有省级示范联合体13家、龙头企业甲级队9家,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7594家、家庭农场6580家,规模经营百亩以上种粮大户3356户,新认定生产经营新型职业农民1900人。一批批家庭农场,一个个农民合作社,一家家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田间地头不断成长,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力军。(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秀玲 王婷婷 通讯员 张全贺)